大运河斜穿丹阳,枝丫式连接九曲河、香草河、丹金溧漕河、肖梁河等数十条大大小小河道,蔓延开来几乎覆盖丹阳全境。与“四门八乡话”的丹阳方言一样,处于“吴头楚尾”的丹阳与流淌多年的大运河互相碰撞、交流、孕育,凝成了独具魅力的大运河丹阳故事和乡愁记忆,这些故事和记忆刻印在全国第一个大型电力灌溉区——珥陵灌区的遗存上,刻印在九曲河裁弯取直重获新生的历史中,刻印在浩渺练湖逐渐湮废的遗憾中,刻印在遍布城乡的水利遗址上……。让大运河丹阳故事和记忆在新时代得以彰显,是水利人应有的使命和担当。1.以“珥陵灌区纪念馆”为龙头,活化水利遗存文化带。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更是水利的文化。丹阳境内水利遗存众多,其中北接大运河的珥陵灌区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电力灌溉工程,也是新中国第一个采用渠道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标志着中国余年水车戽水历史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农业开始寻求全新的生产方式,是丹阳大运河文化带中的“镇市之宝”。 ▲原珥陵灌区八站 经过66年的风雨,当时建设的8座电灌站仍有4座在农灌一线发挥作用,堪称奇迹。要将这段丹阳独有的水利史实永久保存下去,在珥陵八站旧址上,建设全国唯一、大运河文化带独有的“灌区纪念馆”是最佳的方式。一是完好的原汁原味的实地展现珥陵灌区电灌站的原貌;二是通过收集、布展全市的水文化遗存、影像资料等,全面呈现丰富厚重的水利文化;三是可以作为全市各类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展示点、参观点。▲珥陵灌区纪念馆主体工程已完成 2.以“一站一景”为节点,打造九曲河现代水利景观带。 水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承继和丰富,九曲河的涅槃正是丹阳水利现代化的标杆,也是展现新时代大运河水文化的窗口。九曲河南起京杭大运河,向东北入长江夹江,是我市主要的通江引排河道,年裁弯取直后,历经多次疏浚整治形成新九曲河,至年,受引排水流及船行波冲刷等影响,岸坡坍塌、河床淤积严重,引排能力大幅下降,全线存在安全隐患。▲整治前的九曲河 市委市政府投入6.2亿元,高标准综合整治九曲河,包括拓浚河道25.7公里,新建挡墙41.24公里,这也是丹阳市单项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整治后的九曲河 主体工程结束后,我市又按照“既实用又惊艳”的原则和“一站一景”的要求,对九曲河沿线17座泵站实施景点化改造,打造全省首条以排涝站景观为主要节点的滨河景观带,将水利文化与休闲文化完美结合。 ▲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各泵站施工 ▲九曲河水利文化广场效果图 3.以“练湖复兴”为平台,重现历史济运水柜之翼。“湖与元气通,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掉扁舟,歌声逐流水。”李白的赋诗生动的描述了练湖可渔、可游、可赏、可咏的胜景。▲练湖湿地(图片来源于《印象练湖》) 练湖与大运河有着不可分解的历史之缘,唐代便开始利用练湖作为济运水柜,补充河水不足,有“洩湖水一寸,增运河一尺”之谚,练湖的历史和未来是大运河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来源于《印象练湖》 练湖是丹阳人的“傲”,也丹阳人的“痛”,更是丹阳人的“梦”,要传承保护练湖闸等遗存,全力提供技术支撑,逐步调整周边水系,推动练湖复兴,再现“东南第一水利”。▲练湖五孔闸现状(建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4.以“河长制”为抓手,全力提升大运河水环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键还在清、在绿、在生态。一要充分发挥市、镇、村各级河长总牵头、总协调、总负责的作用,加快周边水系污水管网建设,严加管控废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堤岸绿化行动,完成“两违三乱”整治。▲有序推进河道疏浚整治 二要逐步实施生态河道建设规划,重点推进大运河沿线生态河道建设;打通吕渎河、丁义河等老水系。▲江苏首批生态样板河道——香草河 三要启动吕城庙河、访仙老九曲河、陵口肖梁河大运河河口段等河道水环境建设项目。通过综合施策,切实提升大运河丹阳段水系水环境。 按照市委市政府“以丹阳独特文化禀赋为依托,打造独具魅力的精品运河文化带”的要求,让大运河文化在丹阳活起来、动起来、显起来,与丹阳的水生态、水文明、水文化深度融合,水利人将充分发挥工作职能,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思考、有实招,浓彩重墨描绘出人无我有的大运河水利文化“丹阳篇章”。 水在,美就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