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运河、吕城人家 过八月半,家家户户人家都做韭菜、芝麻烤饼 母亲一早就揉面弄菜包烤饼 雪薄的烤饼,在铁锅里 母亲一个人上一灶下一灶,灶膛里的火还不能大 用菜籽油烘,香喷喷的脆脆的烤饼,记忆犹新 相传东汉建安五年(公元年),吕蒙带兵受东吴孙权所派遣,在庱亭(古吕城)屯兵垦荒,以筹军饷,并筑城御敌。吕蒙在屯垦中发现韭菜是多茬性生长植物,只要栽种一次,可收获数年,且能月月收割。韭菜耐旱、抗涝。栽种后省工省本、利于管理。再说韭菜有提神壮阳、健胃治痢、消炎止痛之功能,更利于士兵操习武艺,治疗创伤之用。于是吕蒙下令伙房将韭菜作为主食之一加以食用。 一次,伙夫将韭菜切碎放入作料做馅,用面粉加水捏城面团,包馅之后压扁,放入锅中煎烤,饼熟后,清香扑鼻,士兵们吃了胃口大开,齐呼“好吃”。从此吕蒙便将此饼作为军队战时随身携带的干粮。此后,韭菜饼的制作方法从军队流传到民间。 吕蒙烤饼 其实烤饼是家家户户都会的,普通老百姓一般会在八月半烤烤饼,这是我们这里八月半习俗,象征着阖家团圆吉祥。因为制作烤饼工序日趋精良,主要原材料难取,如韭菜,一般烤饼不会选择市场上的卖家韭菜,而是选择本地韭菜,烤饼当早饭最适合不过了!一碗大麦粥,一块香喷喷的烤饼,吃起来才叫带劲! 吕城大烤饼一开始叫拷饼,是村妇将包好馅的饼团放入农家凹锅中用手跟拷打,使之变薄变大。要有技巧,不破馅,不烫手。 随着时间推移和平底锅的普及,制作拷饼的工序渐渐变成直接将包馅的面团粘上芝麻后,放在案桌上用小擀杖滚压,使之变圆变大变薄,然后将烧烫的平底锅中浇上食油,把饼摊放在锅上正反烤成金黄色,熟后食用。不需再用手掌跟拷打,故又名吕蒙烤饼。是三国古镇吕城特有的传统名点,也是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承人袁师傅已经开店十几年了 虽门店不怎么起眼,但一直门庭若市 熟悉的味道,简单却是很多人的回忆! ??? 吕蒙烤饼店是袁师傅夫妻俩经营的 王阿姨做饼也很厉害 夫妻俩配合十分默契。 ??? 总有人问袁师傅为什么你家的烤饼就是好吃呢,除了手艺还有什么秘诀?他总是笑着说:“熟能生巧”,掌握皮的薄厚,火候就差不多了。也对,平均一天做二百多个饼子,能不好吃吗?其中的奥秘当然要保密啦! ??? 这手法,真的是熟能生巧呀,馅的分量很足哦! ??? 馅心用鲜嫩细长的韭菜洗净摊匀晾干,油绿生生的长叶上没有一点水珠,用菜刀切成3-4毫米长短均匀一致的叶段,加入精盐、味精搅拌均匀。韭菜梗端部较硬,一般切去三-五毫米不用。 ??? 荤馅用猪板油切成10毫米大小的方块 加以料酒姜末酱油棉白糖浸透呛足两三天 包馅时加上肥瘦均匀的新鲜前胛猪肉爆煸焖炖 ??? 烤饼贵在做得薄而均匀 这样在油锅上一烤,脆而入味 ??? 薄薄的面饼表面浸冒着香香的豆油花 微黄的喷香的表面撒着一层疏散的黑芝麻 ??? 吕城大烤饼直径一般都在一尺左右。而且皮不破,馅不露,张张饼大小恰好,菜足馅香味美,烤饼能从表皮隐约看到韭菜的绿叶、油花花的熟油块、酱红的肉块、丹红的虾仁……看在眼里,馋在心里,恨不得一口就把饼吞咽下去。 一般人吃一块烤饼就饱了,很多人都打包带走,烤饼冷掉口味没有现炸的好吃,袁师傅就把饼稍微烤一下,冷却一下,装包带走,放入冰箱冷藏,想吃的时候用油热一下就好了。 人均:4元 预定 ▼ ▼ 关于吕城 撤乡并镇,运河并入了吕城镇,逢五、逢十是吕城的集市,方言:落娘集上。老百姓逢落娘就上噶买卖。记得老街上有一座老泰定桥,是一座拱桥,只能步行走,不能走小板车,最早是小羊头独轮推车,前拉后推才能上大桥,桥中间的斜坡石上现还留有深的车痕。小时候洗澡,运河没有浑堂浴室,都要跑到吕城才有。吕城噶娘有照相馆、溜冰场等。 吕城交通很发达,记得小时候到吕城火车站,、慢车,到丹阳0.3元钱一张车票,还照样有人逃票,现在吕城货运站也撤了,只是预留了城际铁路吕城站;吕城紧靠常州民航飞机场,专门造了一条机场路,年限已久,目前正在维修中,半封闭通行;吕城泰定桥下是大运河,在以前是主要是靠船运货,漕运。吕城的交通在解放前后都很发达,可谓是水陆空都齐全了。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