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经了七十年的沧桑巨变 走过了七十年的峥嵘岁月 与此同时 在丹阳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都出生于年 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 奉献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和国同龄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之际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那些砥砺奋进的岁月痕迹 ↓↓↓ “老商业”见证人们生活、消费巨变 曹玉萍 曹玉萍,年8月20日出生,丹阳商场第一批柜台营业员,年任商场经理,直至退休。退休那年,丹阳商场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曹玉萍在她的岗位上见证了丹阳商场的建立、繁华与衰落,也见证了丹阳市民在生活、消费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与以前比起来,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许多,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渠道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和国同龄人、70周岁的曹玉萍在谈到国家这些年居民的富裕程度和消费情况时,感慨颇多。她表示,正是国家富强了,人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富裕,消费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型综合性商场——丹阳商场建成,坐落在新民东路麻巷门附近一处繁华地带。作为第一批柜台营业员的曹玉萍,在商场开业第一天正好轮到值班。“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简直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曹玉萍称,当时她只看到人群往商场里涌,却看不到有人从商场里出来。 然而,人多并不一定代表消费多。曹玉萍回忆道:“当时人们的收入都比较低,消费水平普遍不高,穿衣打扮也比较朴素,因此,实际购买物品的顾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曹玉萍描述称,虽然丹阳商场只有两层,一楼是杂货柜,包括日用品、化妆品、学习用品、电器、烟酒等,二楼是服装和鞋专柜,但在当时的丹阳,这样的商场规模堪称“高大上”,商场内的品种也称得上“繁多”。 “那时候日用品、化妆品都放在一起卖。”曹玉萍笑着说,现在商场专柜的营业员都被要求必须带妆上岗,但她们那个时候每天都是素面朝天,从未被要求过化妆,唯一的要求就是上岗前必须穿上统一的工作服,“那时候对化妆没什么概念,雪花膏是比较流行的化妆品,洗面奶就是高档货,更不用说口红、眉笔等彩妆了。” 此外,让曹玉萍感触最深的还是服装柜台的变化。丹阳商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都算比较繁华,衣服款式也是轮番上新,只是款式和料子比较单一,颜色也很单调。值得一提的是,丹阳商场很早就卖起了羽绒服,还搞起了品牌专卖。“开开牌衬衫当时就卖得很火。”曹玉萍说道。文具最贵几元钱,日用品最贵二十几元钱,服装最贵一百多元钱……这些都是曹玉萍在柜台做营业员时留下的印象,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 随着时代的变迁,丹阳商场也进一步得到发展,效益最好的时期养活了多名职工,曹玉萍也当上了商场经理。然而,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浪潮中,丹阳商场逐渐开始走向衰落。曹玉萍退休的那年,繁华一时的丹阳商场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现在超市随处可见,八佰伴、金鹰等现代化商厦拔地而起,集购物、美食、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广场层出不穷;网购的普及从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小汽车都进入了千家万户……这些都让我们‘过来人’感到太不可思议了!”对比着过去与现在,曹玉萍惊叹人们消费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作为曾经引导消费的人,曹玉萍表示自己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