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6-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编者按:疫情使然,在家只能读书。编者手上有本《古邑史踪》,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丹阳政协组织专员编著而成的。该书于年2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由丹阳新华书店印刷厂印刷。书中有不少很有意思的小文,现摘录几篇,形成系列,分享于此。如若侵权,还请告知,我立即删除。

《文化古城丹阳》一文,由丹阳市政协十届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杨再年所撰。此文为本书正文第一篇,也作为这个摘录系列的第一篇。

当然,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为家乡立书者大多有攀附、夸大之词,还请读者分辨。

文化古城丹阳

杨再年

丹阳,地处江苏省南部,在“金三角”苏锡常和“银三角”宁镇扬之间,滨临京杭大运河,沪宁铁路贯穿而过,为吴越之门户,洵七省之咽喉,素有“江南文物之邦”、“丝绸之府”和现代“篮球之乡”的美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丹阳城南凤凰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遗物的发现,将丹阳史前文化发端推前到约距今年。春秋时期,丹阳属吴国,称云阳邑,秦始皇统一中国,立郡县,更云阳为曲阿县,是今江苏地域最早建制的15个县份之一。三国东吴复称云阳,晋又改为曲阿,梁改兰陵,隋复名曲阿,唐改丹阳,延称至今。丹阳是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有南朝刘宋的萧道度,南齐的萧景,唐代的桓彦范,北宋的陈东,军事家有唐代的洪经纶,明代的沈固和葛麟;教育家有唐代的萧颖士,明代的束桓;外交家有吴殷礼;医学家有宋代的慈济、神济,明代的蒋晓,清代的魏桓清;理学家有宋代的尹婷、窦从周,明代的张存;经学家有东汉的包咸,宋代的洪兴祖,清代的姜兆锡;文学家有梁朝的萧统,清代的束昌霖;诗词家有唐代的许浑,宋代的蔡肇、葛胜仲、贺懋燧,清代的于震;音乐家有梁朝的萧子云,宋代虞玉,清代的张镖;书画家有宋代的吴淑,明代潘凤、蒋守成、郭应治,清代的蒋我占、蒋清、汤周鼎、马嘉骏、丁皋、束南纪等等。在近现代,丹阳更是人才辈出,有全国闻名的老教育家、上海震旦学院、复旦公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史学家、《清史稿》的协修唐邦治;著名的社会科学家、教育家戴伯韬;教育家、书画家吕凤子等。

丹阳历来文化事业兴盛。宋时即有县学,明清时设有鸣凤书院、濂溪书院、练湖书院、蒙城书院和延陵书院,私塾遍及城乡各地。清光绪二十八年(年)八月开始兴办学校;三十二年(年),城厢北门积谷仓创办师范传习所,培养小学师资。光绪三十四年(年),建丹阳公园,并设丹阳图书馆、博物馆。民国元年(年)创办丹阳正则女校,八年(年)建立丹阳体育场,十二年(年)创办丹阳县立中学。

丹阳的城垣,早期都为土筑。据光绪《丹阳县志》载,东汉献帝兴平年间(公元-年)刘繇来曲阿州治后,建城垣以防袁术进攻,史称曲阿城。又明隆庆《丹阳县志》载:云阳故城周回五百五十步,高一丈五尺,无壕。这是建在现县城位置上最早的城垣,约建于赤乌八年(公元年),是为三国云阳城。南宋丹阳城较三国时云阳城周回要长一里多,约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公元-年),而真正的砖石城墙则始建于明代。旧志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年)倭寇内犯,知县陈奎始筑内城,周回九百七十九丈,经三百三十丈有奇,高二丈二尺,下宽三丈。瓷似甓,设四门,上施楼橹。东曰通漕,西曰望京,南曰南薰,北曰镇湖(又名“定波”)。其城区面积约1.1平方公里,又名内城。因城狭隘,不久,又向东扩筑城垣一千有五丈,高二丈二尺,厚三丈.周围九里一十三步。添设麻巷门;东门临运河;草堰门在草堰;小南门在新(辛)巷。前临运河,北门在新桥。东北两水关跨漕渠,合草堰门之鸣凤关,老西门之水关为四。自是内外城合为一。外城扩建后,内城的东垣还一直保持到清乾隆十一年(公元年),至此,丹阳城垣基本定型,城墙内面积2.06平方公里。目前,城西、城南部分城垣尚存。

古县城内的街道,一般均为2米宽的条石路面。主要街道有望京街、南门内直街、大南门街、县前街、临江街等。丹阳县城,古来内河纵横,城河环绕,外与大运河、九曲、香草、简渎等河相衔,水系发达,桥梁尤多,迄今尚存20多座古桥,它们如虹影横卧,显示了江南水特色。

丹阳,是历代名人爱慕的地方。城西南18公里处的九里一带,曾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而隐居躬耕的所在地。

唐天宝六年(公元年),大诗人李白游丹阳,触景生情,写下了《丁都护歌》。诗云“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勾画出丹阳运河两岸商业繁盛的景象。古运河畔的新丰镇是名酒产地,唐人曾有“再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的诗句。李白慕名而至,品尝香醇佳酿,挥毫写下“南国新丰酒”的诗篇。

宋乾道六年(公元年),爱国诗人陆游自家乡赴四川上任途中,被丹阳的风物所迷恋,驻足三日,观赏南朝陵墓石刻,品茗玉乳泉水。考证出李白诗中的“南国新丰”就是指的丹阳新丰,以与西安附近的名酒产地新丰相区别,并把在丹阳的所见所闻,生动地记录在他的名篇《入蜀记》中。

年5月27日,正值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之时,新四军将领、著名的陈毅同志为丹阳访仙镇的青年写下:“青年是时代的先锋,先锋责任的完成,只有从斗争中锻炼可以得到”的题词,对丹阳青年寄予殷切的期望。

美育、教育家吕凤子为发展教育事业,在丹阳创办“正则艺专”。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迁四川璧山。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丹阳重建艺专,培养了大批人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多次捐款资助家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表达了这位一代语言大师热爱家乡的拳拳之心。

年,香港民报社社长、著名作家查良镛(金庸)先生访问丹阳,临别留下“怀先祖之遗爱,睹今贤之丰功”的赠言,道出了古今名人爱丹阳的殷殷之情。

(编者注:金庸祖父曾在丹阳做过知县,后因丹阳教案被免。另外,金庸自幼时家中便有一丹阳籍仆人,待金庸甚好,为金庸祖父在丹时所招;据说《连城诀》的原型便是此人。)

丹阳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富。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唐中和铜钟”和盾刻“延陵季子墓碑”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万善塔”、“开泰桥”、“玉乳泉”、“满汉文碑°等。此外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有余处,库藏及社会流散文物数以千计。文庙遗址、练湖旧址、嘉山古寺、岳氏村庄皆有胜迹可寻。丹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土墩墓出土的大量的西周—春秋时期印纹陶和原始青瓷器,西周青铜器,楚国金币郢爱等重要文物分别入藏于省、市博物馆,有的先后在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大城市展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的原样复制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专设单元,辅以巨幅陵区全景照片展出,成为该馆的参观热点。

建国以来,国家为保护文物投放巨款,将风化严重、肢体残缺的南朝陵墓石刻逐一扶正修复,提升入座保护,并刻制石质标志碑(牌)。将被誉为“江苏第一钟”、“国内所存唐钟中浇铸水平最高的千年古钟”的唐中和铜钟和碑文传为孔子所书的延陵季子基碑,都建亭加以保护。数以万计的丹阳市民捐款集资,在省文管会的专家指导下,修复了明代万善宝塔。有些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也先置放标志碑(牌),以引起社会重视。城区近郊的古树名木也都被列入保护对象。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发了古城丹阳的美丽青春;而今的丹阳山青水秀,文物古迹与小桥流水相映生辉;传统产品与现代建设齐驾并驱;典雅古宅与高楼大厦竟相争趣。一个崭新的丹阳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一个崭新的未来。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