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练湖,大家都知道, 那么大家对练湖了解多少呢? 你知道练湖为何会有上练湖、下练湖之分吗? 你知道“湖水放一寸,河水涨一尺”中的湖是什么湖?河是什么河吗? 你知道康熙南巡时,下令对练湖做了什么整改吗? ………… 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走进练湖历史的长河里畅游一番吧~ 练湖燦泓绿水春,长堤十里净无尘 中郎品藻称渊注,此语还当出此人 ——乾隆皇帝作于乾隆十六年(年)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在丹阳共留下十二首诗作,其中直接描述练湖的就有三首,从中可以看到乾隆皇帝对练湖的溢美。 丨历史背景丨 在丹阳的历史上,练湖和丹阳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 练湖的前身为云阳(今江苏丹阳)西郊的开家湖。 太康二年(公元年),云阳复命曲阿,为解决农田灌溉之便,人们将开家凹地周围筑埂,纳流停蓄,取其灌溉之利,称为“开家湖”。 晋永兴二年(公元年),为解决地区出现的耕地与灌溉需求之间的矛盾,占据江东的广陵相陈敏在开家湖的基础上扩凿,练湖就在当时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下应运而生。 周四十里,受句容高骊山、丹徒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为巨浸 ——《丹阳县志·水》 丨历史发展丨 隋朝京杭大运河开通,全国经济中心逐渐向江南转移,而政治中心却仍在北方,封建王朝每年都要通过运河转漕大量的东南之粟,大运河便逐渐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南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命脉。 唐代宗永康二年(公元年),地方豪民为保证己有利益“筑堤横截一十四里,开渎口泄水,取湖下地作田”自此,练湖遂分上、下湖,北为上湖以为田,高于下湖,南为下湖,而高于漕河。 广德二年(公元年),练湖的管理逐步纳入官制,转运使刘晏分官吏主管练湖。唐永泰年间扩湖蓄水,禁筑湖堤和滥垦湖田。于旱时引湖水注入河中。“禁引灌,自是河漕不涸”。并对练湖用水管理极严,明令“盗决(泄水)者,罪比杀人”。严禁豪强耕湖为田。 练湖之春(刻瓷)邵同义作 宋淳熙年间(公元—年),在唐引湖济运的基础上,宋朝时对练湖更是多次整治。先后三次浚治练湖。北宋是中国船闸大量出现和使用的年间,在镇江修建京口闸。北宋年间对练湖浚修三次。南宋年间对练湖浚修八次。 宋代是练湖济漕功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年代,“湖水放一寸,河水涨一尺”(湖为练湖,河为京杭大运河),也是运河漕运最发达、最繁忙的年代。 元初,朝廷官员对练湖济漕和农田灌溉的作用及利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当时豪民在高皋处复耕为田,致使湖堤圮废,湖底渐淤。 三十一年(公元年),朝廷命县府收回被侵夺的湖田,全部疏浚为湖,增加蓄水量,保证江南运河的畅通。 之后又增设湖兵(最多时达多人),专门管理湖水和修筑湖岸,并委任镇江路达鲁花(官名)协管练湖,同知(官名)掌练湖斗门之启闭。 春水环四面 人家住竹溪舟师下帆去 沽酒练塘西 明建文三年(公元年),由镇江知府刘辰主持,全面整治练湖,政府还颁布禁令,严禁豪民侵吞湖滩。 弘治、嘉靖年间,曾多次处置侵湖活动,退田还湖,以利蓄水。 明万历年间,郡守吴伪谦,在练湖中修埂一座,隔湖为上下,埂上建闸三座,以领上湖之水渐达下湖。下湖与运河联接处,又建闸三座,石跶一座,用以调节运河之水。并立“钦依湖禁”石碑。 康熙十九年(公元年),吏部长官张鹏与江苏巡抚慕天颜以“裕固便民”为由,上奏将上练湖改为农田增加农业税收。此例一开,众皆效尤,下练湖也相继被吞食,练湖水面更加萎缩,运漕水源枯竭。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圣驾南巡,有官民申奏练湖垦殖之危害,修复练湖之利是。康熙听之有理,逐下旨恩发钱币,开发练湖以资漕运。 而后虽对侵湖行为有所遏制,但下湖日渐淤浅已成定势,但是无论是蓄水面积还是蓄水量都远远小于唐、宋时期。 因此,江南运河漕运萎缩,练湖济漕功效经过一千六百多年的兴衰盛劫后也随之消失。 民国25年(年),省水利厅主持修建了练湖五孔闸。练湖五孔闸的修建对练湖的蓄水灌溉和济漕及丹阳城边水系的维护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作为丹阳水利工程的形象代表,其宏伟壮观的闸身和开闸放水时的轰鸣为古老的练湖又增添了一个著名景点,成为丹阳不可多得的又一旅游资源。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省丹中)50年高三甲于“练湖闸”留念练湖放闸 杨万里 满贰雷声动起来,窥窗银浪打船开 练湖才放一寸水,跳作冰河万雪堆 练湖闸 丨最后丨 练湖不仅是历史上江南最重要的水利工程,而且有着灿烂辉煌和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丹阳不可多得的最重要和最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内容由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提供 来源:丹阳规划 内容转载自白癜风治疗方法有哪些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