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在中、高考占的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那么以下这些传统文化小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6.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7.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18.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阿巴贡;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四、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1.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2.“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3.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14.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五、一句话评书

1.《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2.《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3.《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

4.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5.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6.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7.旧时代的葬歌:《骆驼祥子》

六、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岁。

七、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八、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1.苏州:姑苏。

2.成都:锦官城。

3.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4.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5.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6.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7.镇江:京口。

8.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九、历史典故,贯穿数百年

春秋战国数百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负荆请罪”说得是哪两位重臣的故事?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纸上谈兵”说明了什么道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1.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上功夫。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2.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3.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但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4.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5.尊王攘夷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6.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7.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8.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9.老马识途

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

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10.围魏救赵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1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窃符救赵

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

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饱受称颂。

13.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14.图穷匕见

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贏政,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贏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贏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班荆道故

班:铺开;荆:荆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意思是伍举与声子在郑国的郊外相遇,在地上铺开荆条,一起坐下来吃东西,并谈论楚国的事。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16.苌弘化碧

《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其血化为碧玉。

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

17.悬梁刺股

《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18.丁公凿井

春秋战国时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19.得鱼忘筌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

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20.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

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推荐阅读

假如古人也用上了朋友圈……四大名著80道常识题,你能知多少?进来挑战一下你是炎黄子孙?还是蚩尤后代?——中国姓氏分支表曝光!为什么出了“五服”不是亲戚?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语文课本中的三大常客汇聚《清平乐》,背诵并默写全文正向你走来

图片源自网络

文由国学院网整理而成

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下图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