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2/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孙权执掌江东初期,除了调整东吴的政治、军事班底、稳定局势、征讨不服之外,“镇抚山越”也是他集中精力处理的主要工作之一。之前的文章当中提到过一点:山越叛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山越人是战国时期越国的后代,被楚国灭亡之后,侥幸存活下来的人四处逃亡,那些逃亡到山区定居下来的人,就被称之为“山越人”,在秦汉时期也被称之为“百越人”,主要散布在安徽、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的山区地带。山越人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农业生产,保障了自给自足。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铸造兵器,构建防御壁垒,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长期的山地生活,也使他们养成了彪悍的性情和体格,经常下山进行抢掠,严重影响当地局势。据史料中的记载,从东汉的汉武帝时期开始,地方官府就不断地出兵镇压山越叛乱。但是山越人凭借着山地的优势依险据守,使得官军的镇压收效甚微。到了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狼烟四起,地方官吏趁机压榨穷苦大众。许多不堪重负的人也逃亡到了山区,加入了山越人的势力,跟他们共同对抗官府。根据《三国志》当中的记载:孙策进驻江东之后,就曾对山越人的叛乱进行过集中的军事镇压。孙权接掌江东初期,也相应的继续进行了大范围的军事行动,但是总得来说效果不算很突出,只是暂时压制住了山越人,使他们不敢妄动。此后,山越人的复动,致使孙权征剿江夏行动的失败,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不彻底解决山越人的问题,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对外用兵。所以,从建安八年开始,他就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镇抚山越上面,直到建安十一年(公元年)才得以彻底解决了江东境内的山越问题。关于孙权镇抚山越的军事行动,史料上并没有太多详尽的记载,不过其中麻、保二屯的山越平复行动却格外引人注目,因为针对于这一处的平复行动就进行了三次。据史料上的考证得知:麻、保二屯,位于扬州丹阳郡春谷县沿江一带的山区。这里依山傍水、地势险峻,当时的山越活动频繁且规模也很大。第一次平复行动发生在建安二年(公元年)。根据《三国志太史慈传》中的记载:太史慈跟随孙策一起平讨麻、保一带的贼寇(尝从策讨麻、保贼),贼寇兵卒立在军营中的缘楼上咒骂(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手扶着缘楼的横梁(以手持楼棼),太史慈张弓搭箭射向贼人(慈引弓射之),正好将贼人的手钉在了梁上(矢贯手著棼),己方的上万士兵无不称好(围外万人莫不称善)。这是太史慈刚归附孙策不久,就参加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当时出动的军队至少在万人以上,并且有孙策亲自带队,这也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山越叛乱确实比较猖獗。第二次平复行动发生在建安八年(公元年)到建安九年(公元年)之间。根据《三国志凌统传》中的记载:凌统跟随孙权平叛山贼(后从击山贼),孙权平定了保屯的贼人就返回了(权破保屯先还),此时还剩下麻屯的一万多贼寇(余麻屯万人),凌统率领张异等人围攻贼寇(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遂大破之)。在征讨江夏的过程中,破贼校尉凌操战死,十五岁的凌统被孙权提升为别部司马、领破贼都尉,接手了凌操的兵马。在江夏行动失败,返回的过程中,跟随孙权平复了麻、保地区的山越叛乱。虽然这次行动大胜而归,但是不够彻底,要不然也不会有第三次平复行动了。为什么说这个事件发生在建安八年到九年之间呢?因为既然孙权亲自领军出征,说明他对这次征讨行动非常重视。既然如此重视那为什么打到一半就走了呢?这只能说明这期间应该是发生了对他来说更为重要的事情。而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孙权的弟弟,时任丹阳太守的孙翊就是在这一时段被害的。所以,这次平复行动发生的时间应该就在这一时段。第三次平复行动发生在建安十一年(公元年)。据《三国志周瑜传》中的记载:十一年,周瑜率领孙瑜等人征讨麻、保二屯(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斩首了贼寇的首领(枭其渠帅),抓获俘虏一万多人(囚俘万余口)。这在《三国志孙瑜传》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十一年,孙瑜跟随周瑜一同征讨麻、保一带的贼寇(与周瑜共讨麻、保二屯),大获全胜(破之)。麻、保一带的山越叛乱,历经了孙策、孙权、周瑜等人的三次征剿,最终得到平定。这足以说明这一地区的叛乱猖獗程度和江东政权对这一地区的重视程度,所以,对这一段的记载才格外的引人注目。参考书籍:《三国志》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