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5/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历史上称赞农业发展、粮食高产区,有“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熟,天下足”等多种说法。到底哪种说法对呢?农业、粮食中心:从西到东,从北向南我国农业开发、粮食生产上,在历史上呈现出地理扩展趋势:先是从西向东发展,然后是从北向南发展。这与人口的发源、聚集和农业种植条件、水利工程的兴建有紧密关系。关中平原,是最早的农业开发区、粮食主产区。周人,从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徙到周原时,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关中平原,河流众多,便于农田灌溉。之后的秦国推广铁制农具、变法兴农、兴建水利,将关中变成沃野,“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在西汉之前,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在全国都是第一流的。继关中平原而起的,是黄河下游的黄淮海平原。与关中平原相比,黄淮海平原的特点就是面积大。特别是战国中期以后,黄河下游修筑起了堤防,湖泊沼泽逐渐排干或缩小,宽阔平坦的黄土地成为农业发展的沃土。8世纪唐朝安史之乱前,黄淮海平原是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隋、唐前期运往长安、洛阳的漕粮主要产于本区。唐宋以后,战争侵扰、黄河泛滥、水利系统淤浅失效、人口南迁,都不断破坏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生产环境。虽然之后有所恢复,但整个区域的农业衰落已成趋势。南方,就成为新的农业发展中心。黄淮海农业区域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宋朝时,南迁的流民造成东南人口高度密集,两浙地区人口“百倍常时”。由此造成耕地不足,于是围湖造田、显殖海涂成为一时风气。丹阳的练湖、绍兴的鉴湖、上虞的夏盖湖、余姚的汝仇湖是在这时被围湖成田的。当时吴中一带“四郊无旷土,随高下悉为田”。另外,北宋时占城稻首先传入东南地区,因为占城稻“不择地而生”、对土壤种植条件要求低,为进一步扩大耕地提供了条件。当时苏州、常州、湖州、嘉兴已是“国之仓庾”。北宋时运送京师开封,南宋时近输行在临安的粮食均取于此。除了输往京师的漕粮,太湖平原还是东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供给地,其中杭州城、宁绍平原、温台沿海平原、福建、淮南都需要从太湖平原输运粮食,故当时谚云:“苏湖熟,天下足。”元代,太湖地区农业仍十分发达,税粮为全国之首,元时“转输京师,多资东南,居天下十六七”。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到明清时期,太湖平原一带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转变,棉花和蚕桑经济作物占很大比例,粮食作物反而退居次要地位。三吴地区很多乡村均以蚕桑、丝织业为主要生计,“不产米,仰食四方”。由于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太湖平原所需粮食当地往往不能自给,从原来的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接替太湖平原的,是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到两湖地区,同时荆湖地区开始兴起圩田,在湖泊沼泽区域扩展农业种植面积。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都得到开发,在圩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粮食生产自明中后期开始显示其作用,湖广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区域。清康熙、乾隆年间,汉口成为长江沿岸四大米市中最大的一个,湖南、湖北以及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的余粮都汇集到这里,再从这里顺江而下,输送到各地。曾有学者研究,接受两湖余粮的有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甘肃、山西、直隶等省,范围遍及南北。湖广成为当时粮食输出大省,故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其实所谓“湖广熟,天下足”,粮食生产主要在湖南。湖北产米的地方并不多,有时还需湖南接济,故清人云“自湖北以至江南带,俱仰赖湖南之米”。在湖广外运的巨额稻谷中,湖南起决定作用,故乾隆干脆将“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谣改为“湖南熟,天下足”。当代:科技熟,天下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区域替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中平原、黄淮海平原、太湖平原、江汉平原先后起到重要的作用。“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只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粮食丰收主要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例如,在高产水稻、海水稻、沙漠农业等农业科技的带动下,原来贫瘠荒凉的区域也可能成为农业发展区、粮食主产区。因此,现在农业谚语应改为:“科技熟,天下足”。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