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推动丹阳科技高质量发展砥砺前行谱写“让人民满意”的新篇章王小南 王小南同志自年调入市科技局工作以来,历任科员、副局长、局长,始终坚守科技创新工作岗位,致力于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全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市科技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表彰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工作先进集体,被省科技厅表彰为年度全省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持续多年被省知识产权局表彰为全省知识产权工作成绩突出单位。本人也先后被评为镇江市跨越发展突出贡献者称号、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连续两年被评为丹阳市“严实和谐好干部”。 一、狠抓调查研究,技术革新与产业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深入调研,在破解难题上找定位,当前制约创新环境建设的重大难题主要是“创新成果转化难,创业企业融资难,草根创业难,知识产权保护难”。先后主持撰写了《丹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报告》、《丹阳市专利产出状况统计报告》、《丹阳市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等十余份调研报告,提出了“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思路,确立了转型突破的重点领域,采取了统筹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资金链”四链协同创新的转型路径,近年来,丹阳市的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已在多个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合金材料、装备制造和精密制造等领域占领了一些产业技术制高点。其中高性能合金材料领域技术水平全国领先,销量全国第一。以图南合金、大力神铝业、天工爱和特钢等重点企业为代表,在国内高性能合金材料领域具有绝对话语权。在高分子复合材料领域:恒神T碳纤维、丹化集团的煤制乙二醇、奇一科技“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鱼跃医疗收购华润万东,进军大型医疗器械行业;沃得农机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联合收割机生产企业之一,其生产的超大割幅联合收割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仅一包装的医药粉末包装设备——新螺杆充填机的开发应用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等。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鼓励我市创新型企业建立企业创新管理体系,通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主动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提高我市科技型企业承载科技项目能力,以项目促技术提升,以项目推动来不断完善产业链的布局。年,获镇江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90项,争取上级资金资助多万元;近年来我市5家企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二、突出政策供给,极大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在科技创新领域,丹阳市周边诸强环绕,长期处于政策洼地,苏锡常各区县政策虹吸效应明显,科技资源招引难度较。具有比较效应的科技政策供给,以政策激发创新活力成为首要任务。及时调整出台了扶持产业科技创新的系列政策,1+1+N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系列政策为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创新型企业提供差别化的政策扶持。先后拟制的《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和《丹阳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招引的奖励办法》两份文件,极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动能,培育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年的家增长到家,3年增长率达51.3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际缴纳税收23亿元。5家企业入围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政策服务窗口工程,探索设立了丹阳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专业面向全市科技型企业开展“项目管理、监督评估、政策咨询、业务代理、成果展示与交流、技术贸易与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一站式集中服务的窗口工程,以专业、高效的服务手段为区域内科技型企业提供便捷的创新创业服务。 三、集聚创新资源,全面打造区域创新沃土 我国大院大所都在大城市,作为县域,引导组建创新要素转移转化的连接平台与载体尤为重要,针对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了系列化国际、国内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先后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焊接材料研究所、台湾工研院等国际上著名的科研机构开展了专题对接与交流,与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著名高校院所开展了专题对接交流活动,成功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有力推动了我市企业产品转型升级和新产品的开发。梳理和汇集了与丹阳产业相关的科技成果多项,聘请了45位丹阳科技产业发展高级顾问,其中与我市产业相关联的院士就达21位。先后举办了“大院大所丹阳行”、“科技企业院所行”、“高端制造高峰论坛”、“知识产权万里行”等产学研对接活动,与清华、北大等多家国内知名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年成功举办新材料及智能制造高峰论坛,吸引了11名院士和58家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近名专家教授齐聚丹阳,现场签署合作协议45项,创新合作成果再创新高。 其次是开展地区产业公共技术平台的搭建工程。主要是针对新常态下“要不断营造更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提供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上调整科技工作思路,先后赴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区,广东东莞等地区学习新型研发机构的管建模式和先行经验。科学规划制定了我市集聚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规划,目前已正式启动运行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江苏省(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丹阳研究院,国家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丹阳分中心,丹阳苏南高端装备制造研究所,西工大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先进测试长三角(江苏)中心、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成为了地区产业发展急需的“成果转化、产品孵化、公共测试、合同研发、人才集聚和培养”等核心创新要素集中、集聚的重要平台。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和支撑。成功创建首批苏南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获批成立全省首批首个产业院士工作站。新挂牌省级高新区1个,获批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了一批助力丹阳产业发展的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催生了一批重大成果转化与人才落地。其中,在我市落地的钱清泉院士团队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套高铁自动检测装备,累计销售已达3.5亿元,程凯教授团队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套渐进多焦点镜片超精密加工装备,并获得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第一名。 四、提高政治站位,严格落实“一岗双责” 在做好本职业务工作的同时,注重强化思想政治建设,突出党组中心组自身学习,并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担任局党组书记以来,严肃规范了局党组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针对科技计划与资金管理,协调市纪委、财政局多方联动,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公开和痕迹化管理,接受全社会监督,规范和提高科发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外树形象,对内抓作风,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局日常管理制度,从严格考勤、严肃工作纪律入手,加大日常管理力度,增强服务意识,加快作风转变,提高履职水平。局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企业与群众中树立了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干部的良好形象。年全市“争先创优”活动部门评议中,市科技局在全市家机关单位的社会评议中一次性前进了75名,年局更首次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优质效能服务单位”,在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