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7/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年前,江东猛虎孙坚在进攻荆州时遭江夏太守黄祖所杀。随后,孙坚的长子孙策负责护送其遗体,回到曲阿安葬。

根据当时的礼仪,父亲去世后,身为长子的孙策必须守孝一年。因此,孙策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一直在家中为父亲守丧。直到守孝期满,孙策才重新拜访袁术,要求袁术归还父亲的旧部兵马。

然而此时的袁术,早已将孙坚的旧部基本消化完毕。正如那句老话,吃进肚子的肉怎么可能轻易吐出来。因此,袁术自然不愿将这些兵马交还给孙策。

提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澄清一个历史误解。在《三国演义》里,孙策曾持传国玉玺去见袁术,以此请求袁术归还他父亲的旧部。袁术因为对传国玉玺的强烈渴望,爽快地将兵马交给了孙策。

后人纷纷评价袁术此举为失策。此时的袁术完全可以直接除掉孙策,不仅能够保住兵马,还能顺理成章地将传国玉玺据为己有,何乐而不为呢?

那时的袁术,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这件事情在正史中根本没有存在过!

在正史记载中,孙坚在进攻洛阳期间确实获得了那枚传国玉玺。然而,几乎在孙坚获得玉玺的同一时间,袁术便得知了这一消息。随后,袁术以孙坚的家眷作为威胁,迫使孙坚在生前将传国玉玺交给了他。

因此,在真实的历史中,根本没有‘孙策拿着传国玉玺,去向袁术换取兵马’这件事。

当时孙策实际上是两手空空地前往袁术那里,要求归还他父亲的旧部。

然而,面对孙策的请求,袁术自然不愿轻易将军队交给他。于是,袁术开始对孙策推诿搪塞。他对孙策说:“我已经让你的舅舅吴景担任丹阳郡太守。丹阳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就前往丹阳投靠你舅舅吧!”

于是,历史上的孙策实际上是两手空空地找到了袁术,而袁术也并没有真正给予他兵马,只是像踢皮球一样,把他踢到了丹阳郡。

那么,历史上的孙策,既然未能从袁术手中获得兵马支援,后来他又是如何迅速崛起并最终掌控整个江东地区的呢?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正是吴景老舅。

这是一个关于老舅奋斗一生,最终却意外促成外甥成功的故事。

提到吴景他们家,确实有些背景。吴家在东汉稳定时期曾是扬州吴郡的显赫家族,声望颇高。而吴景的父亲,也就是孙策的外公,早在当时便担任过丹阳郡的太守。

然而,吴景的命运并不算好。他年幼时,身为太守的父亲就去世了,且父母双双离世。由于父母早逝,吴景从小便与姐姐相依为命。

吴景的姐姐,正是孙策的母亲,即后来《三国演义》中的吴国太。

或许是因为从小在姐姐的照料下成长,吴景对姐姐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所谓“长姐如母”的情感,大概正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写照。

然而,几年后,当姐弟俩逐渐长大时,姐姐吴氏已到了适婚的年龄。

正是在这个时候,年轻的孙坚听闻吴氏才貌出众,便请媒人为他前来提亲。

吴家世代居住在吴郡,而孙坚一家恰好也是在吴地世代为官。两家都是吴郡的名门望族,但来自不同的县。

然而,当孙坚提出求亲时,吴家的叔伯长辈们却并不赞成。原因主要在于,孙坚年轻时颇为热衷于舞刀弄枪,甚至曾独自追击过一群水匪。

那个时候,天下尚未大乱,大家心目中的年轻俊杰通常是那些才学出众、在经典注释方面颇有造诣的青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通过举孝廉的考核,迎来美好的前程。

这样的孙坚,显然与当时人们对青年才俊的标准不符。

令人意外的是,年轻的吴氏却对孙坚另有一番看法。为了说服家中的长辈,她还向他们说道:“何必为了我一名女子,而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呢?如果将来他真的对我不好,那也只能怪我命运如此!”

既然吴氏本人已经这样表态,吴家的长辈们也不好再提出异议。于是,吴氏嫁给了孙坚,而吴景也就因此成了孙坚的小舅子。

不得不承认,吴氏的眼光确实出色!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孙坚迅速崛起!他并未选择传统的举孝廉之路,而是凭借战功逐步晋升。到董卓乱政前夕,他已是东汉军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并担任了长沙郡太守的职务。

在此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吴景也逐渐开始跟随孙坚一同上阵厮杀。

当然,有孙坚这样的姐夫作为靠山,吴景自然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多半是跟在后方捡拾军功。因此,在孙坚的故事中,我们常常看到韩当、程普这些人随他一同上阵杀敌。

然而,作为小舅子的吴景却鲜有被提及。

总之,吴景在姐夫孙坚的帮助下,很快升迁为“骑都尉”。尽管吴景早年的事迹记载不多,但他始终是孙坚身边的核心人物。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孙坚撤离洛阳。

公元年,孙坚凭借个人的勇武,最终攻入了洛阳。然而,接下来由于董卓撤退至关中,关东联军内部陷入混战,孙坚一时之间也无法凭一己之力攻入关中。此外,洛阳地区已被董卓实行坚壁清野之策,孙坚无法获得任何补给。

因此,孙坚后来不得不率领军队暂时撤退到南阳郡,与袁术会合。

在孙坚进攻董卓之前,他原本是长沙郡的太守,掌控着一块地盘。然而,就在孙坚展开行动时,董卓方面却派遣了刘表,迅速接管了大部分的荆州。刘表的介入直接切断了孙坚的退路。

因此,在这个时候,孙坚暂时无法迅速返回荆州。

此刻,孙坚虽然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但却没有实际的领土。因此,接下来,孙坚只能继续依附于袁术,成为袁术手中的一把刀。

面对这种困境,孙坚始终在积极寻求破解之道。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他亲自率领军队,先是在豫州与周昂交锋,随后又南下荆州,决心与刘表一战到底。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孙坚派遣吴景出征,他也终于首次独自承担起一方重任!

当时孙坚身边最值得信任的人之一,毫无疑问就是他的这位小舅子吴景。这份信任或许甚至超过了那些核心将领。此外,吴景的父亲,也就是孙坚早逝的岳父,当年曾任丹阳郡太守,在当地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此时,孙坚便布下了一步闲棋。

他授予吴景少量兵马,并请袁术上表推举吴景为丹阳郡太守。随即,吴景便带着这些兵马和太守的名号,直接前往丹阳开始开疆拓土。

客观地说,孙坚当时给予吴景的资源确实相当有限。

毕竟此刻孙坚的状况也不算理想,能够分给这个小舅子的军队,估计也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袁术上表推荐的丹阳太守头衔,实际上只是个虚名。那个时候,天下大乱,任何人都可以任命太守,而丹阳郡此刻已经有一位实际的太守在职。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吴景竟凭借有限的资源,硬是在丹阳郡扭转了局势,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在丹阳郡,当时已经有一位太守,名叫周昕。他正是此前与孙坚争夺豫州的周昂的哥哥。这些年来,周昕一直在丹阳郡担任太守。当年曹操在汴水之战中被徐荣击溃后,曾经到丹阳再次募兵,正是周昕帮他募集了数千军队。

从某种意义上讲,倘若当年周昕没有出手相助曹老板,或许后来的曹魏政权根本不会存在。

这样一位太守在当地的声望极高,地位根深蒂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年轻的吴景似乎都难以轻易动摇他。

然而,吴景抵达丹阳郡后,却以雷霆万钧之势,奇迹般地夺取了丹阳。

吴景率军进驻丹阳时,曾发动猛烈攻势试图攻破周昕,但很快遭到挫败。随后,他下令丹阳郡内其他百姓强制征兵,并公开宣告,凡是胆敢追随周昕者,必将格杀勿论。

就这样,凭借父亲当年的威望和自己铁腕的手段,吴景迅速在丹阳郡站稳了脚跟。

随后,面对日益强大的吴景,周昕竟然不敢主动出击。而且,周昕为人善良,考虑到双方一旦交战,丹阳郡的百姓将难以避免生灵涂炭。于是,最终他选择放弃了丹阳郡,直接回到了会稽的故乡。

就这样,吴景凭借奇迹般的方式夺取了丹阳郡,并成为了新的丹阳太守。

遗憾的是,吴景并非历史的主角,否则他攻克丹阳的这一段经历,恐怕早已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大篇章。

然而,即使如此,吴景攻占丹阳的这一结果,仍然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吴景刚掌控丹阳后不久,孙坚便在荆州战场上,命丧黄祖之手。

听闻孙坚战死的消息,吴景顿时陷入了茫然。毕竟,尽管表面上他是袁术的属下,但实际上他一直效命于孙坚。如今孙坚已逝,他的未来又该如何抉择呢?

此外,在这个关键时刻,还面临着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孙坚遗留下来的那些军队,也就是他的遗产,究竟该如何处置?

此时,有资格继承孙坚遗产的,大体上只有三个人。然而,作为孙坚长子的孙策却不在其中。原因在于,当时的孙策年仅十七岁,年纪尚轻,且接下来他需要回乡为父亲守孝。

真正有资格继承孙坚遗产的三人,分别是吴景、孙贲和孙静。

不用多说,吴景作为孙坚的小舅子,一直以来深得他的信任。更为关键的是,吴景此时拥有一片地盘——丹阳郡。凭借这块地盘,他有足够的能力接收孙坚的军队。

第二个具备继承资格的人是孙坚的大侄子孙贲。

孙坚也出身于名门望族,孙家在当年吴地声势显赫,家族庞大,产业丰厚。然而,孙坚的亲兄弟却仅有两位。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长兄为孙羌,幼弟为孙静。

然而,长兄孙羌英年早逝,现已不在人世。他留下了一个儿子孙贲,曾随孙坚四处征战,立下诸多战功。孙贲比孙坚年长许多,此时无论是年龄还是资历,都有能力继承孙坚的政治遗产。

至于第三位有资格继承的人,当然就是孙坚的亲弟弟孙静。

孙静这个人,本身也很出色。当年孙坚起兵讨伐叛贼时,正是他在孙家的故乡率先组织起义,召集了五六百人,然后前去投奔孙坚。作为弟弟,孙静的身份和资历显然完全有能力继承孙坚的遗产。正如后来孙策去世时,虽然他有儿子,但最终还是由孙权接替了一样。

这三个继承人当时都具备继承孙坚遗产的资格。然而,这种局面却反而显得最为危险。

由于这三个人为争夺遗产而相互斗争,孙坚的遗产将被彻底瓜分,根本无法撑到孙策在第二年接手!

然而,就在此时,吴景挺身而出。

史书并未详细记载吴景当时的具体举动。最终,不论是孙贲、孙静,还是吴景自己,众人都没有为争夺遗产而发生冲突。相反,孙坚的旧部迅速结成了联盟。他们继续留在袁术的阵营中,同时又彼此团结,努力防止自身势力被吞并。

最终,吴景成功守住了丹阳郡这块地盘。而孙贲,这位大侄子,则暂时接管了孙坚的军队。此后,袁术为了拉拢孙贲,特别上表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同时兼任丹阳校尉。

豫州刺史的头衔注定只是一个虚名,而丹阳校尉的职位却是真正的实权所在。此后,丹阳郡的太守由吴景担任,校尉则是孙贲掌管。丹阳郡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孙坚一派手中,这才使得他们在后续中撑到了孙策接班。

关于孙静,史书对他在这段时期的记载并不多。不过,从后来的记录来看,当时他可能已经回到了钱塘的老家,并没有参与任何争端。

总之,在孙坚去世后,他的几位继承人并未为利益而争斗,反而暂时团结在一起。而在这其中,吴景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正因为他早先攻下了丹阳,为孙坚的旧部提供了一块栖身之地,才得以暂时保住孙坚的遗产。

在吴景与孙贲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在丹阳地区迅速维持了一年的稳定。经过这一年,当孙策守孝期满,年龄也逐渐成熟之后,他便开始了向袁术请求父亲旧部的事宜。

事实上,从吴景的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孙策当时去拜见袁术,要求归还父亲旧部,其实更多是做个样子。孙坚去世后,他的核心追随者和部队已经被孙贲和吴景保住了。至于那些附属军队,既然已经被袁术吞并,自然不可能再交还给孙策。

再说,就算袁术真把兵马交给了孙策,难道孙策就敢完全信任这些人吗?

孙策此行的真正目的,实际上并非仅仅在于索要父亲的旧部,而是借此为由,向袁术请求一个足够显赫的官职,并促使袁术承认他作为孙坚继承人的身份。

因此,事实上,孙策在这次行动中并未携带任何传国玉玺。那枚传国玉玺早在孙坚生前就已交给了袁术。而且,若孙策当时真的拥有这枚玉玺,可能反而会引发袁术的杀心,适得其反。

当袁术面对孙策时,由于孙坚当年确实对他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袁术也确实吞并了许多孙坚的旧部,从道义上讲,袁术无疑欠孙家一个人情。如果袁术忽视这个人情,必然会让他的手下感到寒心。

其实,袁术当时完全可以找其他借口来敷衍应对。比如,他可以辩解说,军队是国家的,根本不属于你父亲!你父亲当年也只是暂时代为掌管,如今又怎么能再交还给你呢?用这种说辞,袁术完全可以轻松脱身。

然而,这种理由无疑会让那些下属感到失望。

最终,袁术只能选择推卸责任。他以“吴景占据丹阳”为借口,指派孙策前往丹阳郡自行招募兵员。然而,募兵之后,袁术既不关心军饷问题,也不干预战事,完全放任孙策自生自灭。

换句话说,袁术实际上只是给了孙策一个虚设的职位,除此之外,他什么也没提供。

然而,对孙策而言,这已经是足够的了。

后来,孙策迅速回到丹阳,在舅舅吴景的支持下,成功招募了数百名丹阳士兵,首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军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吴景虽然名义上仍是袁术的属下,但他始终尽全力协助孙策。

正是在舅舅的支持下,孙策得以迅速崛起,击败刘繇,并逐步占领扬州的多个郡县。

关于吴景,在孙坚战死后,他本有机会成为一方领袖,实现完全的独立。然而,最终他还是决定支持孙策,而没有选择自行独立。尤其是在孙策崛起之后,吴景更是始终紧随孙策,协助他稳固政权。

后来,袁术称帝后,孙策迅速宣布了独立,正式脱离了袁术。在此时,吴景也坚定地站在孙策一方,一同脱离了袁术。

孙策建立自己势力后,吴景继续担任丹阳太守,为孙策保卫一方。然而,不久之后,孙策不幸遭到许贡门客的袭击,最终因伤重不治而去世。

孙策去世后,江东六郡迅速陷入叛乱之中。年轻的孙权根本无法控制局面。当时,江东的庐江太守公开造反,庐陵太守则暗中与曹操勾结。甚至在孙家内部,也开始了迅速的内斗,许多人试图篡夺权力。

尽管情况极其艰难,吴景这个老舅依然坚持不懈。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吴景全力支持孙权,成为了孙权背后的重要人物。正是在吴景的援助下,孙权才得以稳住局面,并最终形成了“文有张昭,武有周瑜,坐拥江东”的局面。

然而,在此之后,吴景尚未开始享受生活,公元年,孙权刚刚接任三年之际,吴景便在任上突然病故,人生画上了句点。

在江东孙家的崛起历程中,吴景的作用犹如幕后的影子,默默发挥着关键作用。若在几个关键时刻没有吴景的存在,孙家的命运或许早已被改写,甚至可能直接覆灭。无论是孙坚战死,还是孙策遇刺,都是足以致命的打击。

然而,正是吴景的存在,使得孙家顺利完成了两次权力交接,最终独揽了江东的霸主地位。

因此,虽然作为孙家的老舅,吴景可能并非骁勇善战之人,但他却用一生的努力,成就了两个外甥,并为江东孙吴政权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深度好文计划#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