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范成大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人,他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就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了清朝,更是有了“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的效果。 他的诗非常经典,比如著名的《四时田园杂兴》,诗中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田园农作动态图。他也写词,其词亦如画卷一般,清新优美,给人一种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在他的五首词《秦楼月》中,其中有一首,意境极美,又融入了家国情怀的大气,使得这首写闺妇怀人的婉约词,读来给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 范成大为何能写出如此刚柔并济的词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 《秦楼月》与译文秦楼月 宋.范成大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译文: 皓月当空,铺洒清辉,楼阴缺处,栏杆的影子静静地躺在东厢房前。月儿照东厢,满天露冷风清,杏花洁白如雪。 隔着烟雾,听催促时光的漏壶下,铜龙滴水,声如哽咽。厢房里帷幕昏暗,灯花暗结。灯花暗结里,只做了一会儿春梦,便游遍了辽阔的江南。 赏析《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在范成大的词集中,共写过五首,内容都写春闺怀远,构成了组词;此为第四首,表现的是春夜的情思。 词的上片是写室外的景。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如银的清辉,洒在开得如火如荼的杏花之上。那如雪的杏花,在这个清冷的夜里,透出几分让人无法言说的凄楚,恰如罗帏内的女子,让人疼惜。“缺”是为了凸显出“东厢月”,月光从缺处照进院内,于是,满天风露里,得见杏花如雪。杏花是春天绽放得比较早的花,在风露与月色下,就更显出一种清冷的美,凄楚的美。这也是为了下片写闺阁愁思不眠做环境烘托。 词的下片写室内的景。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下片并未提到一个“愁”字,写的却是闺阁之人愁思难眠的情景。独卧罗帏之中,听着更漏声声,思念着远方之人,夜不能寐,眼睁睁地看着灯花暗结,室内光线也越来越暗。直到人倦灯昏,才得片刻入眠。梦里,并不像现实中这般暗淡,而是天高云阔,一派江南开阔之景。梦里,在如画的江南,是否见到了心上人呢?作者没有写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整首词以夜月实景起笔,以春梦虚境终止。恬静与远阔掩盖了淡淡的离愁,更是勾起读者天高水远的江南情怀,写出了闺怨词的另一种风味。这首词也被称为五首《秦楼月》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写出了家国情怀的高度。 经历背景范成大为何能写出如此带着家国情怀的婉约词呢?这与他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范成大幼年聪慧,十二岁时便遍读经史,十四岁时开始创作诗文。他在山中苦读十年后,出山赶考,一举高中。他先后做过司户参军、枢密院编修官、尚书吏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等官职。在他的一系列政绩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出使金国的事情。 偏安一隅的南宋与金国曾签订过屈辱的不平等的“绍兴和义”,造成了岳飞被杀,也结束了两国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金宋对峙局面正式形成。二十年后,再次签订了不平等的隆兴和议,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宋割地进贡,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年的和平。 “隆兴和议”在两国递交国书的礼仪等细节问题上,依然延续二十多年前的“绍兴和议”,即“凡金使者至,捧书升殿,北面立榻前跪进,帝降榻受书,以授内侍”。宋孝宗将这种不平等的甚至带有屈辱色彩的礼仪形式,视为奇耻大辱。 乾道六年(公元年)五月,孝宗任命范成大为起居郎、代理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醴泉观使兼侍读、丹阳郡开国公,充任祈请国信使,去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请更定受书之仪。 身为读书人的范成大豪气干云,慨然应允。 到了燕山,面见金世宗完颜雍,范成大呈进国书,言词慷慨,在大殿上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国书送上。最终,范成大不辱使命,得以保全气节而归。 《宋史》对范成大这次出使,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成大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风烈,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者欤? 正因为范成大有这样的“古大臣风烈”,以至于后来,他在辞官归家养病期间,都在为国操劳。他曾上书皇帝,言兵民十五事,宋孝宗深受感动。据记载,这组词有可能创作于这期间,词中也隐隐含了作者的一些政治寄托,所有,才有了“片时春梦,江南天阔”的豁然之语。 结语东厢挂月,杏花如雪,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范成大这首词中所写的景,所表达的情怀,你喜欢吗?#诗词#(文/柳月青,原创作品,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首宋词《临江仙》写得极美,在杏花疏影里,忆往昔叹今朝范成大的《秦楼月》,自隐隐春雷起笔,拨开重重春景,得见惊喜 |